日期:2025-04-19 21:39:50   作者: 文章来源:财忠财务
新京报记者提问: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税务部门是直接与企业打交道的执法部门之一。请问税务部门在优化税务执法方式、规范行政执法检查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局长郭顺民: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税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升税务依法行政效能,引导企业合规经营,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规范政策口径。在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同时,健全多渠道政策问题反馈机制,设立问题报送直联点,对基层一线和纳税人缴费人反映的政策问题快速回应,努力增强政策的确定性和执行统一性。2024年,我们对近年来税务总局下发的政策口径进行全面梳理,形成并发布系列税费支持政策即问即答汇编,涵盖8大类35个专题329个现行有效答复口径,助力各类经营主体精准适用税收政策。
二是提升执法质量。实施税务系统执法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国六大区域(华东、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分别实现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统一,制定《省及省以下税务机关权责清单范本》《税务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推动税务机关确权明责、税务干部规范履职。在国办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后,我们结合实际及时细化梳理了29项具体任务,逐条逐项抓落实,进一步以规范执法促质量提升。
三是优化执法方式。在税务执法工作中坚持“三不开展一不放松”原则。即不开展“多头式”重复检查、不开展“一刀切”简单执法、不开展“集中式”入户检查,不放松“精准性”打击违法。同时,有效运用说服教育、约谈警示等非强制性执法手段,坚持惩处与教育并重,提升税法遵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税务稽查“说理式执法”,讲清认定违法事实的“事理”、适用法律法规的“法理”以及行使处罚裁量的“情理”,将“释法明理、法理相融”的执法理念贯穿稽查办案全过程、各环节,努力让企业和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是加强执法协同。在充分发挥八部门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工作机制作用的同时,认真落实《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信息公布管理办法》,严格公布标准,严把数据关口,及时处置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当事人异议,完善信用修复机制,维护当事人合法权利。2024年,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新增公布“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15103件,因公布时间届满或信用修复相关规定而停止公布的有29382件。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税务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开展自查自纠,加强涉企税务检查的扎口管理,优化检查程序和标准,既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又尽可能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同时,深入开展发票管理、出口退税、土地增值税清算、稽查、信息化建设、违规风险应对、与不良涉税中介勾连勾兑等7个领域专项整治,在此过程中对违反规定乱检查乱作为、涉嫌违纪违法的税务干部,严肃追究责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从严治税有机贯通。谢谢!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局长郭顺民在2025年4月1日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精神,税务部门将重点围绕以下七个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结合官方通报的典型案例和政策方向,具体内容及风险预警分析如下:
一、发票管理领域
整治方向:
打击虚开、伪造、非法买卖发票:针对电子发票普及后的新型犯罪手段(如“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强化大数据监测与全国统一发票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防控:通过增值税进项发票与企业所得税成本票据的交叉比对,严控金额差异超过5%的异常情况。
典型案例:
深圳市税务局查处空壳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案,涉案金额逾1000万元,涉及虚假资金回流。
二、出口退税领域
整治方向:
遏制骗取退税行为:加强税务、海关、外汇管理部门数据共享,优化退税审核流程,重点打击虚构贸易、虚假报关等行为。
风险预警:若企业退税金额连续12个月超过退税率×90%(如退税率9%则预警线为8.1%),可能触发风险核查。
典型案例:
深圳查处犯罪团伙借壳出口“两高一资”货物(如铬铁),通过空壳企业逃避出口环节增值税,追缴税款2.7亿元。
三、土地增值税清算领域
整治方向:
严查房地产企业逃避税款:针对延迟清算、虚增成本(如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等行为,完善清算标准,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全过程监管。
风险阈值:土地增值税成本与收入占比若超过95%或低于50%,均可能触发稽查(前者涉嫌虚增成本,后者因增值率过高)。
典型案例:
宁波某企业通过签订“阴阳合同”隐瞒厂房交易收入1340万元,少缴增值税、土地增值税等税费,被追缴并罚款1296万元35。
四、税务稽查规范化领域
整治方向:
推行“扎口管理”:集中管控税务检查的发起、审批和实施,避免重复检查和多头执法。
统一执法标准:制定《省及省以下税务机关权责清单范本》,明确裁量基准,杜绝选择性或过度执法。
政策背景:
2024年已实现全国六大区域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统一,2025年进一步优化检查程序以减少对企业干扰。
五、信息化建设领域
整治方向:
打破数据孤岛:推进“金税四期”建设,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提升智能化监管能力。
技术赋能稽查:通过税收大数据分析锁定异常交易(如网络主播隐匿收入),精准打击违法行为。
典型案例:
上海市税务局通过数据比对发现网络主播乐传曲通过个人账户收款隐匿收入,追缴税款及罚款758万元。
六、违规风险应对领域
整治方向:
动态风险评估:建立模型识别高风险纳税人,严查拆分收入伪装小规模纳税人、滥用税收优惠等行为。
风险预警:若企业税负率低于同地区、同规模企业均值20%以上,将自动进入风险库。
典型案例:
云南大理州查处企业拆分经营伪装小规模纳税人骗享税收优惠案,暴露违规税收筹划风险。
七、不良涉税中介整治领域
整治方向:
打击中介违法行为:严查协助偷逃税、与税务人员勾结的中介机构,建立“黑名单”制度并纳入失信名录。
内部反腐:对与中介勾连的税务干部“有案同查”,2024年已处理344户违法中介及一批违纪干部。
风险提示:
中介通过“关系网”为纳税人提供违法服务的,其关联企业可能被穿透稽查。
专项整治的特点与影响
精准性与系统性:通过大数据、跨部门协作(如八部门“联合利剑”行动)提升执法效能,2024年挽回出口退税损失145.33亿元。
宽严相济:2024年新增公布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1.5万件,同时停止公布2.9万件(因信用修复或期限届满)。
长期性:专项整治非短期行动,将持续倒逼企业规范税务管理,推动税收营商环境法治化。
总结
此次七大领域的整治行动,体现了税务部门“打击违法”与“保护合法”并重的治理逻辑。企业需重点关注政策合规性,尤其是高风险领域(如虚开发票、出口退税、土地增值税清算),避免触碰红线。同时,税务系统的自我革新(如信息化建设、扎口管理)将进一步提升执法透明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